前言
他,是大明王朝里最有名的“搞钱狂魔”,在国库掌控的位置上一呆就是27年。可在这27年里,他却能够做到一分钱不贪。
当朝廷下令查抄他的家产时,他的家里除了皇帝赐予的钞票外,竟就只剩下那些布衣、瓦器,还有一堆再普通不过的盆盆罐罐。
他的直言不讳常常让朱棣火冒三丈;不过,他也是让朱棣情不自禁地感叹“原吉真爱我”的那人。
到底让朱棣“又爱又恨”的这位男人是谁呢?
大明王朝的“大管家”
他,就是夏原吉,这位从洪武、建文、永乐、洪熙,到宣德几朝都经历过的“五朝元老”。
1387年,明太祖朱元璋决定从太学生中挑选一批年轻人才进宫,负责抄写文书。
在那些年轻人中,朱元璋一眼就看中了夏原吉。这可不是随便的选择,而是被夏原吉那种成熟稳重的气质所打动。
那时候的年轻人,普遍都很有活力,干起事来也常常随意一些,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太妥当的情况。
夏原吉就不一样,他在工作时完全不受外界干扰,专注得一心一意,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事务里。
朱元璋特别欣赏夏原吉这种难得的韧性和定力。就这样,夏原吉顺利被选上,调到了户部工作。
户部,可是掌控国家所有财务事务的关键部门,换句话说,差不多就像现在的财政部和民政部的合体。
这工作的繁琐和责任的重大,大家都能想象得到。不过对于夏原吉来说,这俨然不是个难事。不管事情多么复杂,他总能把一切理得明明白白。
1402年,朱棣成功取代朱允炆,登基称帝,改元永乐。与此同时,夏原吉作为建文时期的旧臣,被燕军抓住,押送到朱棣面前。
朱棣并没有因为夏原吉是建文时期的旧臣而对他有所猜忌,反倒是立马下令放人,并把他任命为户部左侍郎。
这项决定让一些心思不纯的人坐不住了,他们开始想办法给夏原吉设置障碍。这些人在朱棣面前偷偷地怂恿,提到夏原吉是建文时期的旧臣,怎么能确保他的忠诚呢?
不过,朱棣对这些闲言碎语并不在意,照样对夏原吉加以重用。他心里明白,夏原吉的本事是有目共睹的,他的人品也值得信赖。
在1403年,浙西地区碰上了大洪水,情况可惨了。当地的官员们一点都不作为,反而让灾情越来越严重。朱棣看到这种情况,立即把夏原吉派去处理这个麻烦。
夏原吉一到浙西,就没那闲工夫待在“办公室”里等着听报告,他立马深入现场,亲自查看灾民的情况。根据咱们眼前的现实,他提出了一整套实用的治理方案,真是干货满满。
得到朱棣的认可后,夏原吉立马投入到治水的工作中。他毫不怕苦,亲自上阵,一直坚守在施工的第一线。
那时候,有人想为他打伞,但他坚决拒绝了。他说:“民劳,我怎能自己享受清闲呢?”这话就是在强调百姓的辛苦,他不忍心独享安逸。
1405年,浙西一带又遇了严峻的饥荒。老百姓们饿得连饭都吃不上,生活真是苦不堪言。夏原吉再次被派去进行赈济工作。
就在灾民们在夏原吉的帮助下,慢慢开始恢复生产、重建家园的时候,有人提议要增加百姓的赋税,想借此为政府多添点收入。
这真是火上加油啊!灾民们刚刚经历过那场“九死一生”的浩劫,好不容易看到一点生活的希望,结果又得承受赋税的重压,这不就是在逼他们往绝路上走吗?
夏原吉得知这个情况后,立马向朝廷上书,详细阐述了其中的弊端,希望能够取消这个提议。最终,朱棣听取了夏原吉的意见,灾民的生活问题得以解决。
不久,姚广孝(太子少师)巡视浙西回来,了解到这件事后,禁不住赞叹:“真是有古代那种仁爱的心啊。”
实际上,那时候的财政支出真是让人咋舌,数额大得惊人。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其一,郑和下西洋。大家都晓得,郑和一共七次出海,其中六次都是在夏原吉任职的时候。这个庞大的航海活动可是消耗了不少财力和物力。
其二,朱棣对之前发起“靖难之役”的那些功臣们进行了加功、封赏和进爵。他们为朱棣抢得皇位可是费了不少力气,朱棣当然得好好回报一番。
其三,关于宫殿的修建。这朱棣可是挥金如土,兴建了不少宫殿,耗费了大笔资金。不过,没过多久,这座宫殿就被一场大火给毁了,只能重新来过。
其四,朱棣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,多次派军队向北进攻,这可得花费不少钱财。
这一切都得用钱来支撑,不然就是纸上谈兵。想想当时的财政开支真是触目惊心。
即便如此,夏原吉在掌管国库时,依然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,没出现过什么短缺的情况。
虽然夏原吉只是个户部尚书,但朱棣却特别喜欢和他一起讨论国家大事。时不时俩人聊得正起劲,竟然忘了时间。
“肥”了天下,“瘦”了自己
1421年,朱棣心里默默盘算着要再次北征,于是把夏原吉、吕震等大臣都请了过来,想着听听他们的看法。
经过一番讨论,大家都觉得现在出兵不太合适。还没等他们把这个结果递给朱棣,朱棣就亲自叫来了兵部尚书方宾。
方宾说,现在国家的财政紧张,老百姓也很辛苦,确实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,还是再等等吧。
这话一说出来,朱棣的眉头立马皱了起来,脸色瞬间变得阴沉。显然,这不是他心里想听到的回应。接着,他又召来了夏原吉,想听听他的看法。
这时候,朱棣心里早就有了底,只不过希望能从夏原吉那儿听到支持自己的说法。可没想到,夏原吉给出的建议跟方宾简直一模一样——不是时候出兵。
夏原吉觉得,前些年的战斗,每次都是徒劳无功,军队的储备已经损失了大半,这可是第一条理由。
连年的饥荒让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,如今的国家,真是里外受敌,难以承受,这是第二点。
另外,皇帝的身体也需要休养,实在不宜再带兵出征了,这就是第三点。
夏原吉这番话,确实很有道理,各个方面都顾及到了。他并不是不希望朱棣出征,而是真的不忍心看到国家在这个关键时刻陷入更大的麻烦。
朱棣根本没把这些话放在心上,他偏执得很,觉得夏原吉是在故意和自己作对。气得不行,他干脆把夏原吉调到了开平。
不过朱棣心里的气还没消,他又找了工部尚书吴中,想听听他的看法。此时的朱棣,明显有种听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誓不罢休的感觉。
吴中的想法跟夏原吉他们的观点一模一样,建议也不出兵。这让朱棣的火彻底上来了,心里的怒火全都发泄在夏原吉身上,立马下令把他抓进大牢,还派人将他的家给抄了个遍。
照理说,身为大明王朝的“顶梁柱”和帝国的“理财高手”,夏原吉的资产应该是相当可观的啊!可当锦衣卫闯进夏原吉的家里时,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目瞪口呆。
走进夏原吉的家,除了皇帝送的钞票,啥都没看见,全是些老百姓才用得起的布衣、瓦器,还有那些平常得不能再普通的盆盆罐罐。
除此之外,再没什么值钱的东西,让锦衣卫们也不禁感慨:“户部尚书的家,居然穷得这么离谱?真是让人咋舌!”
接着,朱棣坚定地北征,结果在回程时病倒了。临终时,他躺在床上,脑海中闪现出夏原吉曾对他劝说的话。
就在那一刻,他终于领悟了夏原吉的用心良苦,情不自禁地感叹道:“原吉心疼我!”
朱棣去世后,他的儿子朱高炽急匆匆地跑到关押夏原吉的监狱,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了他。
夏原吉一听,整个人就愣住了,等回过神才发现自己已经瘫坐在地,泪水止不住地流,久久都动不了。
朱高炽登基后,夏原吉担任他的辅佐,忙着处理朝中的事务。朱高炽很清楚夏原吉的才干和忠诚,不仅让他恢复了官位,还直接封他为太子少傅,没多久又提升他为太保。
这样一来,夏原吉就能同时拿到三个职位的薪水。不过,他却坚定地拒绝了,毫不动摇。
“原吉有雅景,人莫能测其际”
“一生清操如冰雪,五世励节似苍松”这副对联是后人专门为夏原吉所作,正好展现了他一生的为官风范。
夏原吉在朝廷任职多年,从不摆官架子。无论是对上级还是下属,他始终秉持着仁爱宽容的态度,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。
有一次,夏原吉去淮阴巡视。在外面,他刚下马歇一会儿,没想到马儿就悄悄溜走了。见状,随从急得团团转,立马追了出去。
时间悄悄溜走,随从却还没回来。夏原吉在那儿踱来踱去,眼睛瞅着随从消失的方向,心里不禁有点着急,想着他是不是碰上什么意外了。
就在这时,一个路过的人急匆匆地走了过来。夏原吉心里一动,想到可能这人见过自己的随从,便立刻凑上去问了一声。
没想到,那人正急着赶路,脸上满是不耐烦。夏原吉还没说完,那人就突然爆发,大声骂起来,气得不轻。
就在这个时候,随从恰好把马骑回来,目睹了这一幕。他立马冲上前,迅速抓住那人的后脖子,强迫他向夏原吉道个歉。
夏原吉一见,赶紧上前阻止,挥了挥手,语气柔和地说:“没事没事,也许他急着走,才一时说错了话。”
还有一次,一个小吏在整理房间时,不小心把皇帝赏赐给夏原吉的那件金缕玉衣弄脏了。
要是平常的衣服那就没事了,可这是皇帝赏的啊,值钱得很。小吏一下子慌了,脸都吓得变色了,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。
夏原吉听了之后,没啥追究的意思,反倒是安慰对方:“就只是一件衣服,脏了就脏了,洗一洗就行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”
接着,一名侍女在整理房间的时候,不小心把一样东西打碎了,那东西正是夏原吉最宝贵的砚台。
侍女望着那摔坏的砚台,心里既慌又怕,生怕夏原吉会把责任推到她头上,于是索性藏了起来。
夏原吉本想亲口跟她说清楚,但怎么找也找不到她,只好请别人转告,自己其实没那么在意,毕竟东西总有坏的时候嘛。
正因为夏原吉的宽厚和善良,他家里一片融洽,大家都对这位“大人物”特别尊重。
前言夏原吉,明代三朝的大账房,以其宽厚和善良而闻名。他在家中一直保持着和谐的氛围,因此深受家人和下属的尊重。在他任职期间,得到了众多赞誉。参考资料《明史·夏原吉传》明代三朝“大账房”夏原吉- 刘立祥.文史天地冰雪节操的夏原吉- 杨子才.中国监察夏原吉为什么备受称赞- 谢志伟 .《海峡通讯》
